|
科技融合实物观察激发兴趣
——记一堂创新的生物学公开课 湖南教育网 邵阳讯(通讯员:何佳苗) 近日,小沙江镇生物地理教研组成功开展了一节以“脊椎动物——鱼”为主题的公开课。本节课在精心的教学设计基础上,创新性地引入了希沃投屏技术与实物观察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沉浸式、探究式的学习环境,显著提升了课堂的互动性与实效性,充分展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魅力。
一、 技术赋能,直观感知 课程的一大亮点在于李晓倩老师巧妙运用了希沃投屏技术。在观察鱼类形态结构的环节,教师不再是简单地展示预设图片,而是将真实的鱼带入课堂,并指导学生们亲自利用平板电脑或手机拍摄鱼的体形、鳞片、鳍、口与鳃盖等特写镜头,随即通过希沃系统实时投送至大屏幕。这一举措瞬间点燃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他们从被动的观看者转变为主动的发现者和记录者,通过自己的镜头去寻找、捕捉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证据。大屏幕上清晰呈现的同学们自己拍摄的一手影像资料,使得流线型体形、鳞片覆盖、黏液光泽等抽象特征变得触手可及,观察更为细致入微,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二、 自主探究,深化认知 这种“实物+投屏”的模式,将传统的教师讲授式观察,升级为学生主导的探究式学习。学生们在拍摄与分享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展开了对鱼类形态特征的讨论与比较,对鱼类的体表特点、运动器官(鳍)的形态与位置等有了更为深刻和个性化的理解。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更培养了他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知识建构的过程更加主动和牢固。 ![]() 三、观课议课,教研组同仁专业点评 公开课后,教研组及时组织了深入的评课议课活动。肖姣老师首先肯定了课堂的探究性,她特别指出:“这堂课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学生真正‘动’起来了。从动手拍摄到动脑分析,技术手段完美地服务于探究过程,而不是华而不实的点缀,这为我们今后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式。” 谭黎老师则从教学细节的处理上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强调:“李晓倩老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非常出色,尤其是在学生利用平板拍摄后的即时点评环节,能迅速抓住学生镜头中的典型特征,并引导学生走向深度思考,这种精准的课堂生成能力源于其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对学情的准确把握。” 同时,组内教师也围绕“如何进一步优化探究环节的时间分配”、“如何更精准地评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这种基于课堂实境的即时教研,极大地促进了教研组全体教师的专业反思与共同成长。 ![]() 结语 本节公开课的成功,源于执教教师李晓倩的个人努力与风采,更得益于生物地理教研组这个学习共同体的深厚积淀与集体智慧。它充分证明,一个富有活力、善于合作、勤于研究的教研团队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未来,生物地理教研组将继续秉持“研以致用”的原则,深化教学研究,不断探索高质量育人之路。 责编 曾爱国 审核 岳卫东 |
科技融合实物观察激发兴趣 ——记一堂创新的生物学公开课
文章导读:科技融合实物观察激发兴趣——记一堂创新的生物学公开课 湖南教育网 邵阳讯(通讯员:何佳苗) 近日,小沙江镇生物地理教研组成功开展了一节以脊椎动物——鱼为主题的公开课。本节课在精心的教学设计基...
相关阅读
关键词:


